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

[轉錄]那一天 我並不孤單

那一天,第2次參加工會會員大會,在經過全場激烈討論後,針對罷工議題,投下贊成與否的一票。由於我是《工商時報》150位員工中,少數參加工會的會員,也因此,遇見拍紀錄片的朋友半開玩笑問我:會不會感覺孤單?



現場,我只認識少數工會幹部:陳文賢、蘇雅婷、徐幹魁、黃惠偵……而且多是因為之前其它場合碰見而非工作關係認識。另外,身為記者,平日連編輯們幾乎相見不相識,遑論印務廣告部同仁,因此,擠滿全場逾150位的中時工會會員們,其實我可以說幾乎一個也不認識。

在會員大會進行過程中,我也很難專心坐在位子全程注意會議進行,而是東跑西繞。台中和高雄印刷廠的會員們,有些是臨時才加入工會,有些是曾經離開現在又回來,其中當然有利益計算,但在認識上知道集體才有可能,即使是丁點,而且中間不和稀泥,清楚互相爭辯,令人動容。

投票的瞬間,心裡難掩小小的激動,雖然投完票就必須馬上離開趕去採訪,但當時是抱著應該會通過的心情,待晚上截稿後,再看能夠如何參與。

豈知,罷工投票未過,當從電話中得知這個訊息時,確實略感驚訝。不過,客觀環境條件如此惡劣,裁員日期逐漸逼近、資方改變裁員名額、工會會員人數減少的多重壓力下,仍能經過民主程序,正如工會最後的聲明,遺憾但尊重。

坦白說,我不知道《工商時報》的所有同事,對中時大裁員的消息是什麼看法。但當618聽到中時大裁員的消息時,我的直覺就是:唇亡齒寒,關係企業、媒體圈乃至全國800萬勞工,層次不同,但整體勞動條件只會因中時裁員更差而非更好,如此淺顯道理,在過去數年中其實一一驗證,如果還有人對所謂高層的英明領導轉型菁英報存有幻想的話,也不知該說什麼。

同時,這1個月當中,我接觸到的記者同業們,反應著實令人失望,有辦法的,趕緊離開轉戰其它媒體,持觀望態度的最多,在確定留下後,確定要走的,也從未想過集體爭取應得權益,只會私下抱怨發洩情緒,也正因此,在工會發出專案入會的訊息之後,編輯部的記者編輯,一個都沒入會。

當然如此結果,並不令人意外,只是再一次證明台灣的記者編輯,勞工意識的行動能力的薄弱。有好幾次, 也試著和同為中時報系的同業或同事聊聊工會的可能性,但說實在,沒有反應合理,但連自身的利害計算,都差到不行,資方隨便丟出無法驗證的嚴重虧損,合理化裁員正當性,連平日主跑財經新聞的記者,竟都輕鬆買帳,私下對資方的這套邏輯,默默同意不作聲,那麼,還談什麼集結反抗呢?也只好任憑資方予取予求了。

從 2003年入行,至今5年,中間也曾一度離開,去年又有機緣回到主流媒體工作。我必須說,從《中時晚報》、《台灣日報》再到《民生報》,在旁邊看的感覺和立場,和這次不能說相同。《工商時報》不在這次裁員名單,但畢竟是相同老闆、相同集團,我相信如果余建新決定收掉《中國時報》,單獨留下《工商時報》的可能性,應該極低。也正因此,可預見的未來,裁員絕對可能,權益不會天下掉下,奉勸所有的媒體工作者,參加工會,共同集體發聲行動,即使那一天真的到了,也絕不孤單,正如同2008年7月17日一樣。

《工商時報》記者黃詩凱

來源:工輿(http://blog.roodo.com/ctitu_1988/archives/6538053.html)

繼續閱讀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